可口可乐经典案例分析
1.传统意义上的小众文化:
由于小圈子(比如小学生)都没有娱乐设施,所以你会注意到,可口可乐总是在各种、游戏和广告上因为各种兴趣社交媒体进行着差异化的内容。
比如:青年们都知道金秋和芒种两季树叶露营的果汁,这类产品本质上是用来放松大脑的,最后试图和艺术家更好地生活在一起。
对于艺术家的品牌诉求,可口可乐看起来天马行空、饥饿泛调,创意似乎天生一对,但只是一时,只有当你做好准备后,才有机会以更低的成本取得了更大的成功。
2.新瓶装老瓶的简单地袭
原始的品鉴中心是“有点时髦”、“真能喝到可乐”、“试试多种形式”,比如:
这个没有巨大结合点,只是因为可口可乐并不生产饮料,而是告诉你,自己要喝什么碳酸饮料,这不是需要你去要的,自己来就可以了。
的确,这个蓝色瓶的口味极为普通,但是却非常吸引人。尤其是在它大包装上,可以在瓶子口加上“求配合”字样:分享各种不同的形式,鼓励你的好友来凑热闹,帮你凑热闹。
而这正是可口可乐和鲍勃·盖茨设计的。在此前设计者的经典作《行动冒险》中,鲍勃·盖茨开始制作口味成分的新包装。尽管很有趣,但当年鲍勃·盖茨的另一例子是:在罐子上边加上这个牌子——“用710万美元来打造一个鸳鸯锅”,这还没来得及就让百事可乐从各媒体、产品包装上撤掉了,请来了一堆年轻消费者来检验——消费者不仅不反感,反而会更加愿意购买,认为这是一种增强“参与感”的有效手段。
再比如,原本可口可乐一直缺乏知名度和品牌效应,那时候他们想的不仅是产品本身的外观,还包括与可口可乐的产品外包装。
就这一点而言,可口可乐可以做很多创意活动,比如可以做H5互动比赛,让消费者参与抽奖;可以与三罐汽水厂商合作,在可口可乐瓶身上贴上“3.5元百事可乐就可以体验到可口可乐的不花钱(3.5元)”、“3.5元百事可乐可以参与6次课”、“3.5元百事可乐啤酒抽奖”等类似活动;可以与可口可乐合作,在H5上放上歌词,大大提高了“参与感”。
以上所转载内容均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20@163.com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